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。会议由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,安阳师范学院承办。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校及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。公司武树臣、林明、傅礼白教授、马建红、刘宏渭副教授以及2014级博士生林丛、2012级硕士生施灵运、杨超参加了会议。
本次会议的主题是“商周法律文化研究的新视野”。与会学者围绕商周法律思想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。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林明教授在开幕式中致辞,会长武树臣教授做了题为“‘仁’与太极图的起源”的主题发言。副会长林明教授主持了第三单元的讨论,常务理事傅礼白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评议。秘书长马建红副教授主持了本次年会的闭幕式,并对有关会务及明年年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部署。
林明教授在开幕式中简要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演进过程,重点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所面临的语境化挑战,认为只有坚持从容自信的学术研究态度,将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相结合,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才能真正承担起塑造中国当代法治精神的职责。
武树臣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详细论证了古文字中的“仁”及其原型,提出了关于太极图演化的创新见解。他指出,甲骨文中“仁”的原型字有八个:仌、夾、化(仁)、乘(太、夳)、尼、兒、身、申,从亻从二的“仁”是后起的字。上述八个原形字是“仁”字产生的文化基础,而重文符号“二”的使用是“仁”字产生的技术条件。此外,武树臣教授还运用ppt展示了详实的古代岩画、彩陶、雕塑、绘画等史料,系统诠释了关于太极图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。通过对古文字间相互印证的考察,他认为“太”的原形是二人抵足而眠,反映了东夷民族的风俗习惯。“太极”实际上是“人极”、“仁极”,即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古老规矩,“仁”代表了人类最高和最基本的行为观念。这些内容都决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伦理特征。“仁”不仅属于儒家和中国,也属于世界。
会上,公司博士研究生林丛、硕士研究生施灵运分别以“鲁礼刍议”、“‘墨经’逻辑与宋代司法审判”为题进行大会发言,得到与会学者的充分肯定。
(杨超)